北京石景山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近两年来,全区累计增补建充电设施1万余个,实现居住区全覆盖,同步新增非机动车停放区1万平方米,可提供停车位6000余个,有效缓解市民“充电难、停放乱”问题。
2024年以来,石景山区积极响应国务院和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部署,成立区级工作专班,围绕设施建设、违规停放充电、非法拼改装、销售监管、蓄电池回收和溯源追责六大任务,系统构建“全链条覆盖、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督导”治理体系。
充电设施实现居住区全覆盖
智能系统防患于未“燃”
针对充电设施不足问题,石景山区持续强化设施增补建,聚焦群众诉求集中区域,多部门联动深挖空间资源,通过“全面摸排、建立台账、精准选址”的方式,明确重点区域。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住宅项目配套和公共空间利用等,因地制宜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近两年累计增补建充电设施1万余个,实现居住区全覆盖。同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标准配建充电设施,倡导“满电回家”。
八角街道通过全面摸排辖区内车辆及充电需求,精准补建充电设施1800余个,同时联合区消防救援局创新基层治理路径,依托“石网E通”数字平台实现隐患闭环管理,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处置效率;推广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一车一池一码”有效防范车辆进楼入户;为车棚加装锂电池专用自动灭火装置,显著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新增非机动车停放区1万平方米
重点区域治理见成效
为改善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石景山区系统推进“一场一策”综合整治,针对乱停乱放、设施不足、标识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结合重点区域不同场景需求,规划停车设施、优化停放区域、强化动态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新增停放区约1万平方米,可提供非机动车停车位6000余个,完成“学医景商”及轨道站点周边共8个点位的治理,有效缓解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以下简称眼科医院)、古城地铁站等重点区域停放压力。
针对眼科医院南门停放空间不足、秩序混乱的问题,石景山区重点分析了该点位的非机动车流量峰值、停车需求分布及缺口,形成了“南门扩容、扩大空间”的治理思路,在充分调研市民出行动线、早晚高峰骑行特点、供给需求与停放习惯的基础上,系统制定了涵盖停车空间扩容、分类停放引导、长效管理机制的治理方案。通过拆除南门核酸检测临时用房、实施台阶降坡、增设引导标识等措施,新增非机动车停放区域130平方米;内部新增专用停放区50平方米,可容纳30余辆车停放,治理后该区域乱停乱放现象减少80%,分类停放率提升至75%,盲道占用问题基本消除,就医高峰时段行人、非机动车通行速度提高30%,显著改善就医停车体验,患者停车满意度超90%。
针对因八角游乐园封站导致的古城站客流大幅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石景山区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显著缓解了停车压力。通过合理利用桥下空间和绿地,完成约一千平方米的改造,将树池连通区域树木移除并实施路面硬化,新建两处非机动车停车场,大幅提升停车容量。同时,通过设置导流围栏,引导行人与非机动车有序通行;在靠近地铁口、交通便利的区域设置机动车临时停靠区,方便车辆即停即走,避免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停放空间,进而优化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多项措施协同发力,有效缓解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压力,维护了站点周边秩序,切实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区域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全市首批地铁停放区智能火情预警系统投入使用
为保障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安全,石景山区在玉泉路、古城、八宝山、八角游乐园4个地铁站的8处停放区,配备了33套智能灭火装置,包括1165个喷头、258个火灾探测器等设备,防护面积达5000平方米,成为全市首批配备智能火情预警系统的轨道交通非机动车停放区。此外,八角、鲁谷、古城等多个街道社区也在试点安装智能火情预警系统,全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交通秩序方面,石景山区积极开展路口文明督导,围绕“非机动车十大不文明行为”,在全区5处重点路口配备文明引导员、文明交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日均发动社会群众530人次,共同维护路口秩序。8月份交通支队进一步围绕全区主要路口和学校、商圈、交通枢纽等交通密集场所,加大对骑车拍照、人行横道骑行、车筐载人、越线等待等不文明行为的宣传、劝导和查处力度,持续推进专项行动取得实效。通过宣传与执法,引导交通参与者养成“守法、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辖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下一步,石景山区将继续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努力打造安全、便捷、有序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