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交委委托有关公司,对广州市自行车专用道概念方案研究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广州市自行车专用道网路,选取需求较大、具备实施条件的2条至3条专用道进行概念方案研究和现场调研,明确初步实施方案及投资估算等。
今年以来,数个一线城市提出开建自行车道。广州之外,在北京,近期出台的《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便提到了自行车道的独立路权,今年北京将建成600公里自行车道;在深圳,已经开始进行自行车道规划改造,以后新建改建的道路,原则上都要考虑自行车道的设计,今年深圳将改造自行车道不低于100公里。
在当前的城市交通网络中,并非没有自行车道。只是,很多城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是混用的,而且,二者加在一起,所占的道路设施空间比例非常有限。以深圳为例,数据显示,道路设施空间资源占比情况为小汽车占51.9%、常规公交占7.8%、自行车道占6%。在这种逼仄的空间下,自行车道在大城市中更像是一种象征性存在。本轮多个一线城市所启动的,多为自行车专用道,即赋予自行车独立路权。如此看来,这当是对道路设施空间资源的一次重新调整和再分配。
说到改建自行车专用道,很多人会想到如今城市中布满街头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大量上路,迫使城市重新审视自行车道的规划。而在有关规划专家看来,自行车的回归并非因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的出现,相反,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催生了新业态。刺激需求也好,满足需求也罢,只有需求深嵌其中,某种新业态才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共享单车更像是一种供给侧改革的产品。以此出发,城市自行车专用道的回归,就是路权供给侧改革的产物,其中叙述着城市的人本思维。
之于汽车时代,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路和车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关系。但是,反复地加水加面之后,面越和越多,却总也无法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难题。事实上,如果自行车专用道得以发展,骑车也基本能够达到高峰期的汽车平均速度。所以,从整个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来看,汽车的过度发展导致的通行效率或许正在降低。
从国际惯例来看,大都市的汽车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后,会逐渐走向鼓励慢行交通系统的阶段。比如,曾经以机动车为主要通行模式的纽约,从去年开始重新规划交通体系,每年新增80公里自行车道;一些欧洲城市更是逐渐进入到“反汽车时代”。如果把如此情形看作是城市交通体系的一种转型,那么我们的城市构建慢行交通系统正当其时。而这种人本叙事的需求,从共享单车的火爆中即可窥一斑。